|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涂山白乳泉风景区

涂山白乳泉风景区

关键词:涂山白乳泉风景区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怀远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uaiyu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20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涂山

涂山,“古淮南道名山也”,为古涂山氏国所在地,位于怀远县城东南,淮河东岸。“双峰峻耸,瞰淮矗立”,与荆山夹淮并峙为胜。涂山周23公里,高338.7米。《尚书·皋陶谟》载:“禹曰:‘予娶于涂山’”。《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明文学家宋濂在《游涂荆二山记》中颂云:“临濠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

唐柳宗元在《涂山铭》中赞誉:

“涂山岩岩,界彼东国。惟禹之德,配天无极”。

宋黄庭坚揽胜于涂山赋诗:

涂山绝顶忆神功,亘古情形一览中。

启母石迎新月白,防风冢映夕阳红。

洪流匝地曾拘兽,老树参天欲化龙。

有径直通霄汉外,登临无不是仙踪。

 

朝  禹  路

朝禹路,位于涂山主峰之阳。

古朝禹路为涂山道士和民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涂山南坡凿出了一条蜿蜒曲折,通往山顶的羊肠小道。

现今的朝禹路,为1995年香港青松观道长侯宝垣捐资重修。下段是砂石盘山汽车公路,长2260米;上段是石阶路,长798米,宽2.4米,由198米长的块石坡道和600米长的1305级花岗石阶梯组成。

 

系  马  石

系马石位于涂山南坡的朝禹路边。石柱高约两米,历千载风雨侵蚀而兀然独立。据史籍载,唐以来,文武百官,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大禹诞辰登涂山朝禹,文官须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系马石由此得名。

 

候  人  石

候人石为涂山之阳一椭圆形花岗岩巨石。

《吕氏春秋·音初》载:“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侍女)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相传大禹为根治淮河水患,率众来到淮夷聚族而居的涂山氏国,巧遇女娇(涂山氏女)。两人相见恨晚,难舍难分。因治水任务紧急,不得不暂时别离。女娇思禹,让侍女站在涂山阳坡的一巨石上,等候大禹,并唱其创作的《候人之歌》,赞美大禹治水的决心与功德。侍女所站立的巨石,即“候人石”。

 

卧  仙  石

康熙《凤阳府志》载:(涂山)山半有聚仙台、卧仙石。其中石面平整,如床似榻者,可容数人栖卧,镌有“卧仙石”三字。相传大禹召会诸侯之日,天上诸神也都手捧玉牒前来朝拜,而卧仙石,则是诸神的休憩之所。

卧仙石之北,有巨石鼎立,上镌“聚仙台”三字。即传说中诸神会聚朝拜大禹之处。

 

安邦、定国石

清雍正《怀远县志》载:“落马涧在涂山北麓,石上有‘安邦’、‘定国’四字,现二石尚存。”

“安邦”、“定国”,乃颂扬大禹之辞。

“安邦”,谓禹平息洪水,安定地方,四海升平,国泰民安。

“定国”,谓禹召会诸侯于涂山,开创有夏之国四百余年基业。

“安邦”、“定国”,概括了大禹一生的勋劳,实属言简而意赅。

 

台    桑

台桑,位于涂山南坡朝禹路边,俗称“台桑石”。“台”在古汉语中,与“怡”相通,此时读“怡”。传说是涂山氏女与大禹婚配后,生下启的地方,距今已有4200多年历史。我国著名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顾廷龙,用篆书题写了“启所生处”。屈原《楚词·天问》曰:“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指的就是这里。

 

旷览平成石

“旷览平成”,系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先生所书,现存于距禹王宫山门不远的白虎石崖壁之上。

旷览,放眼四望,高瞻远瞩,登临纵目之意。平成,地平天成之意。语出《尚书·大禹谟》:“水土治,曰平;五行叙,曰成。”“旷览平成”,即登高望远,瞻仰神功之意。宋·苏辙在《和子瞻濠州七绝涂山》诗中云:“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

 

朝  日  崖

朝日崖,位于禹庙之东,以巨石倾侧朝阳而得名。石临大涧,其下悬崖峭壁,陡峻异常。石上镌有“朝日”二大字,相传为明代理学家朱熹所书。

朝日崖是涂山观日出、看云海之绝妙之处。每当初日徐升,朝暾(tun)溢彩之时,涂山二十余峰便浸沉在烟云缥缈之中。

于朝日崖北望淮北,阡陌纵横,村庄星罗棋布;南眺淮南,丘陵起伏,峰峦浪涌波腾。近观,河水萦带;俯视,群山起伏,川原壮丽。

 

启  母  石

涂山之阳,一巨石如慈祥的妇人端坐于山崖之上。此即启母石。

相传,禹娶涂山氏女,婚后四日离家治水,一别十三年不归;涂山氏女每日引颈远眺,盼夫归来,望穿秋水,不见禹归。朝思暮想,精诚所至,化为巨石,端坐于昔日与禹幽会之山崖之上。20世纪80年代经文物部门鉴定为唐代石刻。

启母石系涂山著名景点,明代御史张士隆曾赋诗《题启母石》:

亭亭独立向江滨,四伴无人石作邻。

云鬓挽成千载髻,娥眉淡扫四时春。

霜为腻粉凭风傅,霞作胭脂仗日匀。

莫道岩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精神。

 

圣    泉

涂山之巅,禹庙之西,穿过茂密树丛,越过嶙峋怪石,便可抵达江淮名泉圣泉。圣泉之水,澄滢甘洌,大旱不涸,四时不竭,汲其煮茗,芳香四溢,若以其煮涂山云雾香茶,堪称双绝。

泉上摩崖石刻“圣泉”二字,相传为宋苏东坡携爱妾与二子游涂山时亲笔所书。其旁,“灵泉”二字,相传为宋濠州太守刘仲光朝觐禹庙,于泉畔祈雨时题刻。距圣泉不远处,宋代曾建有“祷雨祠”,元、明时代有圣水亭。俱为当时官吏们祈雨之所。现今的圣泉亭为圣泉啤酒厂捐建。

 

玉  液  泉

清·雍正《怀远县志》载:“玉液泉在涂山西北麓,有石刻‘玉液泉’三字”,位于“安邦”石西北方向不远处。

玉液泉终年不涸,清洌甘醇,晶莹如玉。惜其远离禹庙而独处荒岭之上,故不便汲取烹饮,较之圣泉,声价似小得多。然而,当游人自涂山西北麓登山,中途休憩,渴而思饮之际,玉液泉便成了大旱甘霖。

 

白  狐  洞

涂山东北坡密林之中,有一阴深的石洞,洞中常有野狐出没,即白狐洞。

相传,禹治水于涂山,九尾白狐造访禹后,禹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第二天,他在涂山遇到一位精明、美丽名叫女娇的姑娘。禹与女娇一见钟情,在涂山台桑石前,天作人合,结为夫妇。后女娇为禹生了儿子启。“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禹  王  宫

涂山千古临淮水,禹殿嵯峨天际留。

耸峙于涂山绝顶的禹庙,又名禹王宫。据唐袁思邈记云:“汉高祖过涂山,命立禹庙,以镇涂山。”据此,涂山禹庙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唐垂拱四年,狄仁杰毁天下淫祀2700余所,惟各地禹庙得以保存。

禹庙现占地约3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建筑分中、东、西三条轴线,有五进十殿十院。

中轴线上,第一进七间瓦屋,西首五间等高,中为山门。门两侧横书有“空山垂四壁,古庙独千秋”十个巨字。

第二进为崇德院穿堂,是游人休憩品茗之所。第三进为禹王殿。第四进为启母殿。怀远十二景之一的“东峰银杏”,即植根于启母殿前,相传为大禹亲手所植,后毁于雷火。今树内生树,为禹庙一大奇观。第五进为玉皇楼,下层为玄武殿,中奉玄武大帝。该殿毁于清康熙年间地震,现已重建。

禹王宫,系历代游人缅怀禹功,凭吊启母之所在,也是登高揽胜的好去处。现已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道教重点宫观。

 

 

树 中 树

涂山禹王宫,有两株盘根虬枝,惨遭雷火击焚,干柴似的古银杏。相传是大禹与涂山氏女婚配时栽种的连理树。沐日月之精华,吸山水之灵气。两株枯木中又钻出生机盎然的儿女树。一株大旱之年移至苍龙阁东锅后泉旁。幼树汲泉水,根深叶茂,形如巨伞,粗可合围,枝丫垂下大小二十余个钟乳,结出的银杏有果无心,实乃奇观。东坡慨叹:“山外青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黄庭坚赞曰:“老树参天欲化龙”。今人称公孙挂乳、白果无心为涂山“双瑞”。

 

梅  谷

梅谷,即荆山峡,在涂山与荆山夹淮之处,与凤台县硖石峡,五河县浮山峡合称为淮河三峡。《图经》载:“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凤阳府志》称:“今两崖间凿痕犹存。”《方舆览胜》云:“周世宗征淮,以荆涂二山乃濠州之朝冈,有王者气,命断之。有梅姓居此,因曰断梅谷。”《大清一统志》则称为“断接谷”。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将淮涡水怪无攴祁锁镇谷底,因而又名“攴祁川”。此间山高水阔,景色壮美;川上之风帆,岸畔之杨柳,波光岚影,流水行云,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禹  墟

禹墟,亦名禹会村,又名禹村冈,坐落在涂山西南5公里的淮河东岸。《汉书·地理志》应劭曰:“禹所娶涂山,侯国也,有禹墟。”唐代彭晁作《禹庙记》云:“禹会诸侯于此,故村名禹会。”此地属古涂山氏国遗址,历来被视为禹娶涂山氏女之地以及禹会诸侯之所。

宋苏轼游涂山,曾赋《濠州七绝·涂山》吟咏禹会:

川锁攴祁水尚浑,地理汪罔骨应存。

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禾泉农庄

禾泉农庄位于涂山南坡,距县城10公里,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景区和皖北目前最大的农业生态园。园区依山傍水,植有桃、李、杏、梨、枣、石榴等名特优新水果100余万株,各种名贵花木一万余株,四季瓜菜万余亩;养有黄羊、鹿、山猪、牛、马、驴千余头,孔雀、野雉、火鸡、贵妃鸡、草鸡等数千只。农家茅舍、凉棚和老式梨、耙、石滚、石磨、风车、水龙等散布其间。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餐饮住宿于一体,突出人与自然之和偕。游人通过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耕农家田、采摘蔬菜瓜果、饲养牲畜家畜、观看原生态土著歌舞小戏及骑马、爬山、垂钓、酿酒、制陶、磨面、榨油、牧羊等活动,体验种养等劳作的乐趣,感受丰收的喜悦和大地母亲对人类的厚爱。

 

荆    山

荆山,又名宝玉山,位于怀远县老城西南,今已为城中山。“滨淮突起,旁无附丽”,与涂山隔河相峙。高258.4米,周8.5公里。荆山之名,最初见于《水经注》,因其在淮河西岸,乡人又呼为西山。明杨瞻“谒启王祠”诗云:“西山日出晓烟浓,怪石盘旋似卧龙”,咏的便是荆山。山之巅有启庙,为祭祀大禹之子夏后帝启而建,现已圯废。启庙附近有采玉坑,相传为卞和采玉处。玉坑中原有白石,晶莹异常,山下望去,犹如白云出岫,又若群羊栖卧,故人们呼其为白云堆,或称之为眠羊石,惜被破坏无遗。

荆山有白乳泉、卞和洞、凤凰池、古城垒、三圣寺、启王行宫、青云楼等胜迹。

 

凤  凰  池

凤凰池,位于荆山之巅,清·嘉庆《怀远县志》载:玉峡东南,有池,深一丈,名曰“凤凰池”,相传有凤栖集,故名。池广50平方米。明监察御史杨瞻题刻的“凤凰池”碑曾矗立池旁。

“凤池玉润”为怀远县十二景之一。

明知县经仁恒赋有七绝一首:

凤玉相依似卜邻,同来此地作希珍。

而今并世无人识,衰草寒鸦日已湮。

 

青  云  楼

青云楼,亦名文昌宫,又名梓潼阁,其旧址原在县黉学的尊经阁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经县丞陈世佩集资卜地,改建于抱璞岩右侧。

青云楼鼎盛时,建筑规模颇为宏丽。层楼耸峙,飞阁摩天。依山就势,高下不一。楼殿参差,错落有致。显得布局既严谨又别具匠心。

青云楼右毗关帝庙,左邻抱璞岩,依山面水,“含宝吞玉”,境界幽清,气势恢宏,是古代文人学士雅集览胜之地。每逢花朝月夕,于此登临纵目,但见山连远树,水浸长天,历历晴川,莽莽涂岭,“足以游目骋怀也”!

 

白  乳  泉

白乳泉,原名白龟泉。泉畔有石记云:“唐正(贞)元中,(泉)随白龟流出”,故名。苏东坡曾誉其为“天下第七泉”。

宋元祐七年(1092年)上巳日,苏轼携其二子苏迨、苏过同游荆山,并赋诗志胜:“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诗人自注云:“龟泉在荆山下,色白而甘,真陆羽所谓‘石池漫流’者”。后人因泉水甘美呈乳色,遂用东坡诗意,改称白乳泉。

“龟泉夜汲”系怀远十二景之一,明代知县经仁恒赋诗云:

丹砂泉石近仙家,客到频供寒夜茶。

饮水谁寻颜子乐,聊从此处吸烟霞。

 

乳泉白龟

怀远乳泉千年白龟,重约2公斤,个硕大,体健壮。龟甲中间突起,甲裙翻转上翘,壳似庙宇的顶盖。盖面有块状墨斑,四爪布满龙鳞似的鳞片。前爪呈龙爪形,后爪呈象脚形,龟首似鹰头状,绿中泛着白光。行走四肢直立,甲壳高悬空中。虽说有老态龙钟、历经沧桑磨难之感,仍不失烈士暮年之气魄,更不乏鹤发童颜之灵气。

该龟1998年10月现身白乳泉(原名白龟泉),它印证了一千二百年前的唐贞元年间泉随白龟流出,泉以龟而得名的历史。

 

望  淮  楼

望淮楼位于荆山北麓,白乳泉畔,原为安徽督军马联甲等捐款所建,系砖木二层结构,是旧日游人乐于登临纵目之地。为拓宽纯阳道院,新造的望淮楼西移,系三层仿古建筑,仍依涧倚崖,凌峙于梅涧之上。楼内悬有郭沫若先生手书“望淮楼”匾额和邑贤张根仁、林介弼等人的楹联。若值空山新霁,白乳平池之际,于此凭栏远眺:淮水一湾,烟波浩渺;涂峰千仞,峻拔葱茏。景色清丽,令人称绝。岭南廖康健撰联云:

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

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

 

双  烈  祠

双烈祠,即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宋玉琳、程良的专祠。位于荆山北麓白乳泉的左上方,青砖小瓦,古朴无华。

宋玉琳、程良均为怀远城关人,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先生国民革命的忠实追随者。1908年,参加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应赵声之约,程良等97名江淮志士,随宋玉琳赴粤参加辛亥广州起义。是役攻打两广署督的战斗异常惨烈。宋、程冲锋陷阵,血染战衣,弹尽被俘,壮烈赴难。宋死时年32岁,程死时年28岁,忠骨均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

双烈祠建于1930年,祠内曾有“黄花红土埋忠骨,荆山淮水留英名”、“功昭日月,名著黄花”、“生经白刃头方贵,死葬黄花骨亦香”等楹联。现存有著名书法家李白忍手书的烈士生平事迹的碑刻。

 

大禹塑像

怀远大禹塑像,白乳泉公园东南荆山半坡和老西门外禹王路口各一处。

荆山半坡大禹塑像落成于1989年,背依荆山,面对涂山淮河。塑像由白色花岗石雕凿而成。像高9.5米,重20余吨,大禹头戴栉风沐雨的冠笠,手握劈山开河的神耒,脚踏俯首被擒的水怪,目视安澜的淮水,气宇轩昂,给人以洪归大海,万赖平成之感。

老西门大禹塑像落成1995年,像高5.7米,基座10米,由褚红色花岗石雕成。大禹头戴斗笠,左手执耒,右手挥出,袍袖随风鼓起,目光炯炯,神彩飞扬,再现了当年召唤千军万马与洪水搏斗的雄姿。基座正面为磨光花岗石线刻壁画。内容为“禹会诸侯”、“禹娶涂山”、“禹镇蛟龙”、“洪归大海”等。碑的背面为著名历史学、地理学教授谭其骧所撰写的“禹娶禹会禹生启于怀远涂山”的碑文。

 

三  圣  寺

“三圣寺”原名“三皇庙”,亦名先医庙,始建于宋代,耸立于白乳泉北的黄泥岗顶,与白乳泉、大圣寺鼎足而立,为古代祭祀医神之所。1995年,地方政府拨出专款按原貌重建。2001年春,南京栖霞寺僧人正谛主持三皇庙,改称“三圣寺”。

寺内设三圣殿、观音殿、地藏殿、弥勒殿等殿堂。主殿三圣殿供奉着观音、阿弥陀、大势至的金身雕像。寺内新建钟鼓亭各一座,佛鼓直径达1.6米,佛钟重约3吨。

“小庙寻古”,“榴海闻钟”也因之成为古城怀远一景。

 

卞  和  洞

抱璞岩,亦名抱玉岩,俗呼卞和洞,位于荆山北麓,相传为楚人卞和抱璞而泣之所。

卞和,亦称愚意和。其抱璞三献之事,载见《韩非子·和氏》:

据载,卞和献璞,惨遭刖刑之后,楚文王为褒其忠,曾以陵阳侯之爵加封。但卞和坚辞不就,情愿归老荆山,栖隐于抱璞岩畔。曾作《悲歌》一首,抒发心中的愤懑:“进宝得刑足离分兮,去封立信守休芸兮,断者不续岂不冤兮……”

卞和的不幸遭遇,博得了后世的同情。唐胡曾《荆山诗》曰:

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落日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

梅尧臣《咏卞和》:

和楚人,兹楚地。

泣玉山,无所记,

但闻楚人夸产玉。

古庙幽幽无鬼哭,

倘有鬼,定无足。

《卞洞春游》为怀远十二景之一,明代知县经仁恒赋《卞洞春游》诗:

混沌天开一石龛,游人春日几停骖。

而今卞氏归何处?岁岁桃红洞口南。

 

 

一中古楼群

怀远一中古楼群即原含美学堂和名望医院的古楼群。古楼背依荆山,面临淮水,与怀远名胜卞和洞、文昌宫、关帝庙毗邻。是皖北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晚清中西合璧的古建筑群。

各古楼之间广植名贵花木。现存百岁银杏、桂花、石楠、松等古花木30多株。古银杏,不仅年年果实累累,而且树中生乳,极为罕见。古金桂和银桂,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年年花开二度。唐人胡曾有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怀远花鼓灯歌亦有“八月里来桂花香”等壮景灯歌。

 

 

西岗古街

西岗古街长500米,南北向,北接含美学堂(现为怀远一中),南至荆山名泉四眼井。

古街宽4米,中间铺有三行一米多长的花岗岩条石。沿街多为古民居。街中段两侧为清末美国基督教开办的民望、民康医院旧址。街中凌空而起拱形石桥,飞越古街,将两教会医院连为一体。桥的北首有爱国主义教育景点“三山井”和美德教育景点“天留坊”。天留坊是古代帝王褒奖该街薛姓寡媳不畏人言,孝敬公爹而建的节孝牌坊。西岗古街南段曾有通往荆山著名景点关帝庙、青云楼、卞和洞的石阶路。

 

荆涂大桥

荆涂大桥连接荆涂两山,飞越淮河峡谷。桥长818米,宽32米,桥头引道9.02公里。主桥为3跨(95米+160米+95米),桥型为继面预应力混凝凝土连续钢构,引桥9跨35米小箱梁,2005年元旦落成通车。

一桥飞架,“铁马”奔驰,荆涂大桥成为怀远新的一景。

 

涡    口

涡口,即涡河在怀远的入淮口。南有荆山支脉龟山巨石临水峭立,北有坦荡的淮北大平原,东为从荆涂山峡飞流而下与涡水汇合的淮流。绿水清波的淮水与泛着土黄的涡水,在这里交汇,清浊各半,泾渭分明。宋梅尧臣在《涡口》的诗中,谓涡水 “浅沙交浪痕”,而淮水则 “清淮自行尽”。故民众误以为有水妖作怪。相传李老君将一口大铁锅反扣在河水中,镇住了水妖,从此,水波平静,百姓安宁,“涡口”也因而得名。

 

涡河大桥

长284.76米,宛如“长虹卧波”、“彩凤展翅”的涡河大桥,紧靠怀远龟山脚下,横跨涡河巨川。

涡河大桥1958年设计,1959年动工,1964年竣工,采取古代赵州桥的建造工艺,选用当地花岗岩块石筑成。桥为拱型,主孔跨径50米,引桥为3孔,跨径15米。主孔跨径之大,时居全省同类拱桥之冠。

涡河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滔滔涡水第一彩虹,也是怀远引为自豪的建筑。大桥与荆山、涡河和怀城建筑相互辉映,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图。如今,该桥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禁止载重货车通行。

 

怀远涡河三桥

怀远县涡河三桥位于涡河入淮口上游约500米处,是怀远县城的又一座城中桥和重要出口通道。该桥于1998年8月开工兴建,1999年12月竣工。桥长606米,其中主桥长204米,引桥长402米,两头接线长850米。主桥为三跨下承式钢管拱肋式多杆拱结构,宽21米;桥面设双向四车道,其中行车道净宽15米,桥下净高8米;桥梁按7度地震裂度设防;引桥为等跨径简支T梁结构,宽18米。该桥连接怀远新旧两城和206国道及307、225省道,并延伸连接合徐、界阜蚌高速公路,为怀远的又一人间彩虹。

 

老西门炮楼

老西门炮楼位于怀远县城老西门南的山坡上,它与荆山南麓天河对面的淮河炮楼为淮上少有的保存完好的侵华日军炮楼。

炮楼为圆筒形水泥花岗岩结构,高三层九米,壁周有枪炮射击孔,顶层有便于观察和隐蔽射击的女墙,楼顶为水泥浇铸的蘑菇形盖顶。

为不忘国耻,老西门炮楼已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地,对外开放。

 

四  眼  井

四眼井,怀远名井,有两处。一在荆山东涧,老城隍庙前,雍正版《怀远县志》载:“四眼井在察院前,泉出荆山,邑人将井盖凿四孔,以便汲取,泉味甘洌,官民利之”,通称老四眼井。另一井在荆山北涧水校操场南侧,凿于民国年间,故名新四眼井。水质可与老井媲美。建国后,老四眼井修砌了井台,水质如故,终年不竭,仍为邑中佳泉。新四眼井由于管理不善,致使井水变质而废弃。

 

荆山古城

荆山古城,即怀远城。清·嘉庆版《怀远县志·营建志》载:“县城古荆山城也,因荆山之麓,淮涡交于前,旧志云梁魏战争时所筑,周世宗置镇淮军而城始大……”

荆山古城,城墙沿山势而筑,东起白乳泉后山,西至凤凰池,全长3.5公里,系巨石砌就,城垛残迹犹存,墙基宽4米,残高1—2米。山顶启王宫西侧尚有城垛6个,垛高4.3米,宽10米。古城依崖跨涧,蜿蜒曲折,蔚为壮观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旅游景点信息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